不到3平方米的房间里,一米宽的小床有些凌乱。大约8平方米的客厅里,陈旧相框贴满了发黄的相片。这是65岁的中航工业五七一二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退休职工刘广华和老伴的住房。从1996年开始,刘广华一家就挤在这套50平米的平房里。现在,他们家是8口人。 再过一段时间,作为5712棚改项目第一批拆迁户,刘广华就要离开这套居住了快15年的老房子,搬到100米开外的高层建筑里。“想住大一点。但是我现在最想知道的,最后的价格到底多少。如果贵,我就只能租了。”刘广华说。 扩大到新就业大学生等群体 刘广华是长沙2011年需要完成的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4942户居民之一。按照长沙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方案,长沙的住房保障正在从经适房、廉租房保障逐步发展到公租房、限价房、安置房、棚改房和农村危改房保障的多重保障体系——仅2011年,长沙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总建设任务将达37592户。 4月22日上午11点,80岁的老人张福云坐在全新的诚兴园1楼自己的新家里,笑容灿烂。这位银盆岭的拆迁户仅仅依靠300元/月的低保收入生活,在原有的房子被拆迁之后,成为了首批入住诚兴园廉租房的住户。 从2007年到2010年间,长沙市已经完成了城镇住房保障17万余户,而2011年还将继续扩大保障覆盖面。 按照长沙市计划,在保障房需求上,保障对象家庭收入标准由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提高到75%,保障对象的人均住房面积由低于8平方米提高到15平方米——而目前,长沙住房保障对象的人均住房面积要求是低于12平方米。同时,从保障城区低保家庭扩大到保障市县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从保障城镇居民的住房扩大到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 长沙市住房保障局局长石长松表示,未来长沙还将加强对于保障对象的资格审定,由公安部门负责户籍年龄把关,民政部门负责婚姻和收入把关,房产部门负责住房认定和享受住房政策把关,形成一个多部门联合审查资源共享的一个机制,有效地保障有限的保障资金用到住房困难户身上。 长沙住房保障方式趋于多元化 直到今天,68岁的湖南搪瓷厂退休职工盛德其还记得当年厂子宿舍里熊师傅一家6口挤在30多平方米平房里的窘迫。 还好,盛德其和熊师傅只需要再等待一段时间,就可以搬进丝茅冲棚改项目的新高层房子——长沙首个国有工矿棚改和廉租房建设相结合的项目。 微妙的是,与纯粹的廉租房小区不同的是,这里的住户比较“混搭”。“这里有一部分是面向原住户的安置房,还有一部分是面向市场的廉租房,主要供重点工程建设拆迁户。”沙坪建筑技术负责人刘刚说。 保障方式的转变,将是未来长沙保障住房体系的重要路径。“通过保障方式的转变,使住房保障对象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承受的能力,自主选择保障房。”陈润儿说。 按照长沙市政府的思路,对于经济适用房的保障,改实物分配为货币分配,改指定选房为自主选房,改不变产权为可变产权。 在廉租房的保障上,改集中新建为集中新建与分散配建相结合,以配建为主。改新建住房为新建住房与收购住房相结合,以收购为主;改实物配租为实物配租与货币配租相结合。 在安置房的保障上,改实物安置为货币安置,改过渡安置为直接安置,改就地安置为异地安置。对于棚改房的保障,则同步推进住房保障和货币化补贴与拆迁安置的货币补贴。
|